近期温州股票配资,南沙科技企业的好消息频传——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将于今年9月首飞,后续将成为我国大规模星座组网和空间站低成本货运的主力火箭;
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历时6个月开发的国产首个可搭载于机器人的海底管缆跟踪系统完成首次实战,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奕行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成立仅三年已完成2款车规级芯片流片,正主攻研发国际先进水平大算力芯片。
这些“敢打敢拼”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
4月17日,南沙科学城举办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透露,2024年南沙区有效高企总数为1310家,再创历史新高,增速居全市第二。
大会以“燃科创之火 促新星璀璨”为主题,通过“高企颁牌”“政策解读”及“企业新品发布”等多个环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5年,南沙区有效期高企数量将力争新增300家,总数达到1600家以上。
“南沙将始终当好高企的合伙人。”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谢伟表示,今年南沙将积极落实“创新驱动27条”和培育科技企业、支持技术创新等5个实施办法,构建梯队式培育矩阵,加快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推动高企向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发展。
培养创新的生力军
高企为何重要?
在产业发展中,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等大多来自业内的高企。因此,高企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纵观南沙超1300家高企组成的“天团”,可以发现它们创新成色十足——
广东阿达半导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面向高性能芯片的高密度互连封装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奕行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国赛中获得成长组第三名,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齿生物”)等12家单位获得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等奖项11项,获奖数量历年最高。
此外,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等27家科技企业入选广州市独角兽系列榜单,广州奥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翼电子”)等17家高企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除了各大奖项与认证之外,南沙高企也通过各种硬核产品“凭自身本事说话”。
中科宇航牵头研制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在去年发射4次,将2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累计57颗),首次执行国际发射服务,正式进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
再如,广州奥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前发布全球首款30英寸以上视频电子纸显示屏。这一突破性技术以高达18帧/秒的刷新率,实现了流畅视频播放,标志着大尺寸彩色电子纸从静态显示正式迈入动态显示时代。
这些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南沙高企正引领全国乃至全球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突破。
现场,南沙设置多项环节,给予高企足够的重视,让企业和企业家站上“C位”。
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会长周木堂和市科技局负责人为10家2024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代表颁发牌匾。广东省科技厅专家服务处副处长周彧则受邀介绍了广东省支持外国专家和国际青年人才来华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产品研发、学科建设、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管理服务等智力活动的政策。
此外,南沙还专门为区内科技型企业提供舞台,发布最新的产品,进一步凸显出对企业的关爱和大会的创新底色。
广州司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司南技术”)带来了“米粒天线”,该天线拥有超小型化、高增益双极化以及超高环境融合性的优势,目前已在赣州至深圳等多条高铁线路上得到应用,使高铁信号强度及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南沙对创新型企业无微不至的支持是我们选择落户南沙的重要原因。”司南技术营销总监何锡军表示,“比如我们有很多外国专家,广东省人才计划推出的时候,南沙就及时告知我们并指导我们完成相关补贴的申报。”
据南沙区科技局局长杨勇介绍,今年南沙将健全由区科技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协作、“一区一机构”单位、区高企协会支撑的服务体系。其中,南沙将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引聘“科技副总”、支持重点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措施,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近期将发布高企认定奖励的申报指南,开展高企认定奖励的兑现工作。
找准科技产业互促双强着力点
将科研人员送至2000米的深海生态样地进行实时观测,把海底实验搬到陆地等开展重复实验研究,探索极端生态系统发育过程并解决可燃冰开采过程中的保护难题……
这是正在南沙建设中的冷泉大科学装置意图解决的科学难题。2月28日,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项目(下称“冷泉装置”)在南沙启动建设,成为首个海陆结合的大科学装置,为人类认识深海、利用深海提供科学支撑。
去年在南沙入列的“梦想号”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有望助力全球科学家实现“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南沙是大湾区科学创新的重要“极点”。特别是在海洋科创领域,目前已搭建起以广州海洋实验室为龙头,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和大洋钻探船为核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大院大所为支撑的“1+2+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
随着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发展的走深走实,将引导更多创新源头活水流入产业生态,加快新业态、新动能的形成,筑牢高企成长的基底。
深海智人是一家在南沙土生土长、致力于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的初创企业。
看中南沙海洋科创优势,深海智人选择扎根南沙。“南海是未来深海产业发展的主战场,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南沙正成为面向南海的桥头堡。”深海智人董事长马亦鸣在此前采访中表示,深海智人已与南沙的各大海洋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未来有望带动更多的产业链上下游落户南沙。
当前,南沙正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布局技术攻关新赛道新方向,去年,南沙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现代高端装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材料与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立项36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及实现产业化,以0.35亿元财政经费带动1.2亿元研发投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约6.9亿元。
在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方面,去年南沙还组织区内80多家企业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对接合作。
南沙科学城管委会于去年7月挂牌成立,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于去年9月挂牌运营。今年,南沙将高标准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支持更多成果落地转化,争取储备不少于50个项目,其中转化不低于30个项目扎根南沙发展,港科大师生及校友相关企业(项目)占比不低于60%。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渐成型
2019年,南沙高企数量只有不到600家。到2024年成功突破1300家,南沙仅用了几年时间。
高企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南沙 “高企军团”的不断壮大,除了科创活力作为基底之外,也离不开政策、金融、准入、人才等各个方面的支撑。
当前,南沙正在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积极构建适合高企生长的环境。
瞄准创新资源的孵化培育,截至去年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已入驻16个项目。此外,南沙推动设立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吸引优质创新资源与港科大开展产学研合作。
今年年初,南沙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创新驱动27条》”)。其中明确,南沙将按企业年度研发投入的5%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奖励,每年安排最高1亿元。
聚焦青年人才的引育,日前南沙推出“青出于南”英才汇聚行动计划。不仅对青年人才实习、就业、创业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甚至买房购车都将给予优惠补贴。此外,南沙还将搭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创业导师矩阵,每年提供300个“创业名师集训营”名额,并向有一定基础的创业团队提供最高2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发挥耐心资本优势,目前南沙已设立广州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组成的“一金一池”以及各种专项基金,基本形成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阶段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投资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截至2025年4月,科创母基金累计过会49支合作子基金,累计实缴出资约10.27亿元,撬动子基金总认缴规模180.45亿元。子基金返投南沙项目共计60个,包括中科宇航、深海智人、南砂晶圆、睿帆科技、巨湾技研、星河智联等一大批优质科创企业。
今年,南沙高企协会还将联合万联证券共建“南沙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科创企业“初创—高企—独角兽—上市”全周期培育体系,集聚投融资资源,通过资本运作、产研政策协同及梯度金融服务,赋能科技产业链生态升级。
“南沙愿做高新技术企业‘压力测试‘的首选地,凡法律未禁止的领域,皆可大胆试、放手闯。”谢伟表示,“我们将以’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标准,成就每一位追梦人。”
采写:南方+记者 任燚
摄影:沈重光
温州股票配资
Powered by 炒股配资门户_配资炒股开户_炒股配资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